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08-09-18

日治法院檔案數位化成果發表會暨專題演講

02:01 Posted by sharpy No comments
日治法院檔案數位化成果發表會暨專題演講

時 間:97年9月20日(週六)下午2:00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一樓多功能用途室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圖書館
專題演講:日治法院檔案及其資料庫之介紹
主 講 人:王泰升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溯自2002年起王泰升教授以申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整理臺灣高等法院及其所屬臺北、新竹、臺中、嘉義等4個地方法院保存之日治時期各類卷宗檔案,最初以「使學術界能利用此檔案」為方向,製作目錄並拍攝數位影像。之後自2004年起陸續加入臺大圖書館與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之參與,希望透過資料庫的建置,能使學術界得以一窺日治法院檔案的內容。

「日治法院檔案」主要包括民刑事判決原本、民刑事案件登記簿、非訟事件以及強制執行事件等卷宗、公證書原本、各種有關法人的登記簿、行政卷宗等,共計5644冊檔案。所涉時間始自1895年,迄於1945年,完整地呈現日治五十年臺灣法院之運作實況。

「日治法院檔案」之學術價值不僅為法律史料,這些法院檔案記載著臺灣本地人民與近代式法律及法院的第一次接觸,文書中所記錄的各種法院作為,深刻地影響當時臺灣人的生活,是瞭解臺灣在日本統治五十年間,於近代化過程中,經濟、社會、文化等等各方面變遷的第一手史料。而其縱向上承十九世紀北臺灣司法為記述對象的「淡新檔案」,下接1945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法院檔案」,能探究臺灣兩個世紀以來的司法運作實況。此外,「日治法院檔案」亦是日本近代法律史的一環,可瞭解日本在臺灣的殖民法制及其運作情形。

日治法院檔案數位化工作經過數年努力終而有成,9月20日是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的發表日,同時也邀請催生者--王泰升教授發表專題演講,精彩可期,歡迎各界人士蒞臨指教!

活動聯絡人: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郭嘉文,電話02-3366-2341,Email:chiawen@ntu.edu.tw。

2008-09-16

建立新事業:晚清的百科全書家

04:25 Posted by sharpy , No comments
主講人: 李孝悌 先生(本所研究員)
講 題: 建立新事業:晚清的百科全書家
Late Qing Encyclopedias: Establishing a New Enterprise
時 間: 2008年9月29日(週一)上午10:00
地 點: 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另一本相關的書


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

作者:陳平原 米列娜 主編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01日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301127438
裝訂:平裝

2008-09-11

The many faces of Mao Zedong

21:19 Posted by sharpy No comments

  
時 間 : 97年9月18日(星期四) 上午10時
講 題 : The many faces of Mao Zedong
主講人 : Prof. Barbara Mittler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地 點 :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2008-09-09

文化史是甚麼

21:13 Posted by sharpy , No comments
文化史是現前歷史研究當紅的主題,這大概無庸置疑。不過文化史究竟是甚麼呢?似乎又是眾說紛紜。昨天在看一本論文集"Cultures of Natural History",編者的導言中倒是有一些不錯的看法。所謂不錯的意思是,清晰明瞭,而且很能幫助研究者思考課題。


他們指出,當前文化史的重點在於研究「實踐」(practice),而實踐又可以分為五個層面:

1. Material Practice: ways of making, handling and transforming things

2. Social Pracice: covers whole ranges of asscociations, recruitments, delegations and negotiations

3. Literary Pracitce: conventions of genre, representation and persuation

4. Bodily Practice: forms of bodily, sartorial or gestural self-presentation and normative accounts of physical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response to particular situation.

5. Reproductive Practice: the means by which skills and knowledge are hand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從瘴癘之地到清潔之島─館藏日治時期醫療衛生類書展

21:00 Posted by sharpy , No comments
「從瘴癘之地到清潔之島─館藏日治時期醫療衛生類書展 」
展出時間◎2008年9月6日至10月26日
展出地點◎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六樓


1860年代臺灣開放通商口岸後,西洋傳教士馬雅各、馬偕等人陸續來臺,開設診所治療病患,以醫療輔助傳教,開啟臺灣西方醫療的黎明期。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而割讓予日本,臺灣總督府基於殖民統治的需要,將西方近代醫學與公共衛生體制移入臺灣。

日本領臺初期,臺灣總督府致力於鼠疫、霍亂、瘧疾等急性傳染病的防治,開始推動各項衛生措施及培育醫療人才,分別在主要城市進行衛生工程建設,設置官立醫院、公醫制度、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等。

1920年代以降,各種傳染病有效被控制,總督府開始重視慢性傳染病,以及癩病、結核病、性病等特殊社會性疾病問題。1930年1月,總督府設置「更生院」,作為鴉片烟癮矯正治療的機構;同年12月,開辦「樂生院」,進行癩病患者的隔離療養,同時並透過各類教育系統強調個人衛生及健康習慣之養成。

醫學教育方面,從1897年創立「醫學講習所」到1936年成立「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醫學教育機構歷經多次變革,培育許多近代醫療人才。

傳統醫療方面,1901年臺灣總督府發佈「臺灣醫師免許規則」,實施漢醫檢定制度,臺灣合格漢醫人數逐年減少,相反地,醫學校畢業生漸次增加,1922年以後西醫人數超過漢醫,西醫成為臺灣社會醫療的主體。

本展覽以主要的傳染病為主軸,介紹日治時期各項防治措施和衛生建設,藉以瞭解此一時期醫療與衛生發展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