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六月底,我在《獨立評論》(第七號)上發表了一篇《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在那篇文字裏我曾說,我要根據我個人的經驗,贈與三個防身的藥方給那些大學畢業生:第一個方子是:「總得時時尋一個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一個青年人離開了做學問的環境,若沒有一個兩個值得解答的疑難問題在腦子裏打旋,就很難保持學生時代的追求知識的熱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個真有趣的問題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誘你去解决他,天天對你挑釁笑,你無可奈何他——這時候,你就會同戀愛一個女子發了瘋一樣,沒有書,你自會變賣家私去買書;沒有儀器,你自會典押衣服去置辦儀器;沒有師友,你自會不遠千里去尋師訪友。沒有問題可以研究的人,關在圖書館裏也不會用書,鎖在試驗室裏也不會研究。第二個方子是:「總得多發展一點業餘的興趣。】畢業生尋得的職業未必適合他所學的;或者是他所學的,而未必真是他所心喜的。最好的救濟是多發展他的職業以外的正當興趣和活動。一...
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11-03-07
2011-03-02
iPad世代的論文
iPad世代的論文會是什麼模樣?我說的不只是文字檔電子版。當然可以有很多圖片,但不是像印刷書般的靜態;可以讓它動起來,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做上記號,而不只是說「請看圖片左下角」;可以有很多地圖,並且可以縮放,甚至是結合google earth;說不定還可以有音樂,就像Robert Darnton的新書找了歌手演唱十八世紀巴黎的街頭詩歌,然後放在網路上下載;或者是音效,這樣訪談就不只有逐字稿,還可以直接聽到對話;甚至可以有一些短片,比如wiki上頭一段甲午戰爭的黑白片。但也不是紀錄片或歷史電影,而是保留文字可能傳達的敘述和論證。可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