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Marc Bloch

2013-10-13

認識現代日本的十個關鍵詞: (10)高度經濟成長

00:21 Posted by Unknown 1 comment


如果你在1969年的1月19日打開日本的電視,你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有一群學生,佔領了東京大學校園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安田講堂。這座建築中央有一座高聳的塔樓,站在最高處,可以俯瞰整個校園。學生們手中拿著石頭,甚至是汽油彈,守護著這座堡壘。講堂的外面,則有八千多名的警察,將學生團團包圍。警方出動了警備車和消防車,還有直升機在講堂的上空盤旋。他們動用催淚瓦斯和強力水柱,希望能儘快瓦解學生的抵抗。終於在當天的下午,警察衝破了學生的防守線,逮捕了六百多人。這個激烈的學生運動,才終於被迫畫下句點。



因為這個事件,當年的東大入學考試被迫取消。那一年,東京大學沒有任何一位新生。

這一場學生運動從幾年就開始,期間斷斷續續,不只發生在東大,也在全日本一百多所大學。學生抗議的理由,包括了高漲的學費,還有社會上的種種問題。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騷動的年代。包括學運在內的各種社會運動,在六零年代橫掃了日本社會。可是同一時間的日本,實際上卻是漸漸變得保守。人們對社會議題的關心逐漸減退。取而代之的,是對於個人利益的追求,以及大眾娛樂和消費文化。

曾經激情的學生運動,也無法抵擋這樣的趨勢。當時除了東大等幾所學校之外,大部份的學運,都在二月結束之前,草草收場。因為接下來的一個月是日本的畢業季,許多原本搖旗吶喊的學生,必須脫下布鞋,換上西裝,尋找她們在社會中新的位置。

這股經濟和社會同時的變化,要從1960年開始說起。那一年,日本首相岸信介,因為處理國內社會運動過於強硬,引發許多反彈,最後支持度只剩百分之二十八,黯然下台一鞠躬。

接任的首相池田勇人,希望能平息民怨,推出了一個大膽的經濟計畫。他號稱,要在未來十年內,讓日本國民收入成長一倍。


池田勇人
這個計畫怎麼聽都太過不切實際,近乎幻想,所以起初日本國內的與論並不支持,報紙上的批判聲音更是不斷出現。此外,在1960年年底,日本內閣宣布首相月薪增加十萬,閣員增加七萬,也被嘲諷是官員「帶頭增加所得」。

但是沒想到,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日本的國內經濟,真的以幾乎超過百分之十的速度快速成長。新內閣的計畫,竟然比預期的時間更早達成。

日本驚人的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力是國內日常家電的消費,特別是洗衣機、電視和冰箱。這三項日常生活用品,被稱之為日本戰後的三樣「神器」,從1955開始,在日本社會快速普及,特別是電視。到了1964年之後,有超過九成以上的家庭,都在家中添購了一台電視機。

另一個要素,則是戰後日本的都市化。以東京為例,從1950年到1970年,短短二十年間,東京都人口就增加了超過五百萬。這些人口,不僅為新興的工業提供廉價勞力,也開啟了日用家電的新市場。離開農村的年輕人,在都市裡成家立業,並成為新一代家電的消費者。

除了國內因素外,國際條件也不能忽視。二次大戰後的日本,因為解除了一切武裝,但也因此,軍事支出的花費大為減少。而從敵人變成盟友的美國,提供各種貿易上的協助,也成為了戰後日本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

高度經濟成長時代的日本,生活型態也越來越像美國,成為一個大量消費的國家。

家電三神器之一的電視機
可是,高度經濟成長帶來的,並不完全是正面效應。在所得倍增的同時,日本的物價指數也快速飆高,大幅削弱了經濟成長的效果。

日本都市居住環境,也隨著人口的移入而開始惡化。三百年多前開始發展的江戶城,如今變成了擁擠不堪的東京都,不僅房價高的讓人難以接受,交通設施也一度無法趕上人口的擴張,為此,東京電車車站內還出現了專員,負責將乘客擠進電車裡。東京成了名符其實的通勤地獄。

更嚴重的問題,是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汙染。1955年,日本富士縣突然傳出一種怪病,人們不知道是什麼病因為何,只知道當地農民因為身體疼痛,而大聲哭叫。這種怪病因而被稱之為「痛痛病」。

經過地方人士和學界多年的努力,終於確認這是一種重金屬中毒。問題的源頭,則指向了當地的一家礦業工廠。受害者因此聯名向該公司提出要求賠償,經過多次訴訟,法院終於裁定,該公司必須付出超過23億日圓的損害賠償金。

同一時間,水銀中毒的事件,也在別的地方傳出,同樣是因為當地工廠因為追求利益,輕視環保,因而造成了環境破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害事件中的患者,大多是社會上的弱勢。他們或者在生活經濟條件上,不如他人,或者有許多是老人與小孩──在高度經濟成長的奇蹟中,他們成為被犧牲的一群人。

水銀中毒的病患發起抗爭活動
進入1970年代後,日本的高度經濟成長逐漸開始減緩。1973年,全球因為石油危機而陷入不景氣,日本自然也不能自外於此。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以家電消費為主的成長動力,如今已到強弩之末,廉價的農村勞動力,也不復以往。當時的日本內閣,雖然仍然想要振作,但是成績十分有限。

一直要到1980年代末,日本社會才又目睹了一次經濟的快速成長,當時日本幾乎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但這一次的經濟成長,根本的動力是投機活動,特別是房地產的炒作。幾年之後,這些投機活動創造出來的虛幻成長,快速地泡沫化。從此日本反而深陷在長期的不景氣中。

目前執政的首相安倍晉三,在上台之後積極地推動新的經濟政策,就是希望能走出泡沫經濟的陰影。很多人都在觀望,他是否有能力帶領日本脫胎換骨,進入新一次的經濟成長。

以上,就是我們認識現代日本的十個關鍵詞。


1 comment:

  1. 您好,因考試需求而拜讀了您的文章,受益良多,非常感謝您的分享。

    但此篇的高度經濟成長下造成的後遺症,痛痛病,應是日本富山縣?而非富士縣?


    ReplyDelete